“穿新鞋走老路”储能开年大扩产!首页 > 产品中心

“穿新鞋走老路”储能开年大扩产!

  • 型号:LDX-K3050
  • 输出电压:0-30V 输出电流:0-50A
  • 来源:上海五星体育手机免费直播
  • 发布时间:2025-02-15 15:15:26
  •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注意到,2025年开年以来,储能行业迎来新
  • 在线订购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注意到,2025年开年以来,储能行业迎来新一波扩产热潮,包括宁德时代(SZ:300750)、亿纬锂能(SZ:300014)、远景能源、运达股份(SZ:300772)、瑞浦兰钧(HK:00666)在内的多家储能企业“官宣”了产能建设项目新进展,总体规模超100GWh。

  自2023年以来,储能行业便受困于产能过剩,出清和去库存成为行业头疼的事儿。同时,工信部等部门也出台政策,引导储能企业减少单纯追求产能扩张的制造项目。2024年,储能行业新产能投建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较2023年有了大幅下降。

  如今到了2025年,储能行业扩产冲动依然抑制不住,其背后的逻辑何在?大规模的逆势扩产,将给行业带来什么后果?

  2025年1月1日,瑞浦兰钧打响了开年扩产的“第一枪”,宣布旗下兰钧新能源10GWh储能系统集成项目正式开工。据了解,这也是瑞浦兰钧国内投建的首个储能系统集成项目。9日,瑞浦兰钧又官宣将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一座动力与储能电池工厂,预计一期产能可达8GWh/年。

  2日,宁德时代与福州市政府签约,计划在福州投资建设年产能40GWh的电池基地。

  5日,亿纬锂能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工程真正开始启动,产品为全新一代储能电池MB56,投产后,亿纬锂能湖北荆门基地产能将达到212GWh。

  同日,由大连恒融、中核汇能和周口国控新能源在河南周口联合投建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综合基地真正开始启动,项目计划建设500MW/2G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生产线和配套的科研与示范电站,总投资80.8亿元。

  6日,威腾电气(SH:688226)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募资5.78亿元,投建包括年产5GWh储能系统在内的多个项目。

  16日,风电巨头运达股份(SZ:300772)在河北邯郸投建的储能设备生产基地5GWh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如果再往前看,早在去年12月,储能行业的产能扩张便已汹涌澎湃。其中较大的项目有:远景动力与沧州市人民政府签约20GWh的电池超级工厂二期项目,产品有动力、储能电池产品等;宁德时代入股公司山东亘元拟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锂电材料的项目;中储国能生态链产业化基地签约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装备制造项目在江苏南京开工。

  到了2月份,储能扩产的热情还在延续。仅在2月5日一天,就有多个项目宣布开工、签约:规划产能30GWh的福建厦门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150亿元;

  总投资60亿元的南安市海西零碳智慧园区项目签约欣旺达,重点布局锂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产业、工商业储能及大型电网侧储能等。

  可以预见,储能行业的产能扩张会贯穿2025全年。这些密集的项目建设,看得出储能行业是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但也进一步增加了产能过剩的忧虑,压垮行业、全行业亏损的临界点在一步步来临。

  储能行业的历次扩产潮,都与对未来的高预期有关。细究本轮储能产能“逆势”扩张潮,还有一些不一样的逻辑,即新项目明显更倾向于高端产能,这与政策导向密切有关。

  去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该文件在带领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同时,提出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等要求。同时明确,上一年产能利用率不足50%的企业不予申报。

  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储能行业的产能投建也开始有所改变。如亿纬锂能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项目主打产品MB56储能电池,其电芯单体容量628Ah,其优点是可提升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安全性,同时减少PACK端零部件的使用,简化装配工艺,从而逐步降低成本。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本轮的产能扩张大多数是为满足技术迭代要求,够上国家指导文件的门槛。2020年以前建设的电池工厂,基本上已难以满足《规范条件》要求,面临着不升级就淘汰的命运。

  以锂电池工厂的单线GWh的单线产能慢慢的变成为主流,到了2022年,6GWh以上则成为行业的目标,头部企业则追求10GWh。到了2024年,尤其是《规范条件》发布后,行业又在提升单线产能上继续加码。

  以亿纬锂能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项目为例,据称,该项目的单线GWh以上,创下了业内单体规模之最。

  针对储能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业界更乐于将其称为“结构性过剩”,也就是说,过剩的是那些落后的产能,而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产能还远远不足。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高端产能永不过剩。但是,加码高端产能就高枕无忧了吗?

  光伏行业走过的路可当作参照。在2023年,光伏行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难题,行业的人表示,“发展高端n型电池片以淘汰落后的P型电池,是摆脱产能过剩的最有效方式”。但是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在企业纷纷扩产n型电池片下,整体产能又上了个大台阶。

  截至2024年底,国内n型光伏能力超过1300GW,已是2025年需求的2.1倍,行业预计,2025年,n型产能很可能超过1500GW,有效产能超1400GW,是需求2.2倍以上。这造成的结果是,高端产能严重超过标准了,该如何去产能?该淘汰谁?

  有此前车之鉴,储能行业所谓的高端产能很值得警惕。没有有效需求的增长,没有落后产能的同步退出,储能会走上光伏行业的老路,最终过剩的一塌糊涂。

  例如,宁德时代计划在福州规划投建的年产能40GWh电池基地项目,是与福州市政府签约;周口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综合基地项目,不仅有电力央企中核汇能的身影,还有地方国资周口国控新能源的参与;远景动力的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二期项目,是与沧州市人民政府签约;而运达储能设备生产基地5GWh项目的开工仪式,则由邯郸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亲自宣布,来自市发改委等部门的领导参加。

  当前,慢慢的变多的地方政府把储能项目当成招商引资的重点来抓,发展储能也慢慢变得多地出现在地方政府2025年工作报告中:

  例如,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发展风光电、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扩投资,着重抓好新能源动力和储能产业基地、株洲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等“十大产业项目”建设;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拓展“光伏+行业”应用;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实施120项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突破大模型、先进芯片、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瓶颈。抓好济南天岳碳化硅扩产、青岛物元先进封装、德州先导激光、菏泽海辰等项目,建成济宁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等项目。

  各地方政府格外的重视储能项目,无疑会对加快行业发展起到非消极作用,为储能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的支持。但是,这样的景象也会让人害怕,各地方热过头,一哄而上最终一地鸡毛的戏码,在新能源行业已经屡次上演。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而盲目推动储能项目的落地,将会明显加剧产能过剩问题。

  去年5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在接受各个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国反复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最终的原因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失衡。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过去地方政府支持传统行业的发展,现在支持所谓的新兴行业的发展,而且往往追求政治正确,不计成本。

  这样一针见血的说法,值得储能行业警示。回归理性、回归正常,储能行业会发展地更健康、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