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在迪拜举行首页 > 案例展示

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在迪拜举行

  • 型号:LDX-K3050
  • 输出电压:0-30V 输出电流:0-50A
  • 来源:上海五星体育手机免费直播
  • 发布时间:2024-08-26 01:36:11
  • 在《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中外知名企业
  • 在线订购

  在《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线日在阿联酋迪拜举办。

  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中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事务特使、COP28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刘振民出席了对话会。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Peter Bakker),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代表主办方出席。

  在致辞中表示,在实现气候目标的过程中,企业的作用很重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企业家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各国的政策由于政府轮替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企业家们只要认准了发展趋势、确定了创新技术,其合作不会因地缘政治影响而中断。

  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主席贝德凯作主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Peter Bakker)表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官方提出的目标,考虑到中国电动车数量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势头,他确信中国会走得更快,“因为这种势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创始院长表示,中国可以通过加快发展新能源、大力度提高能效、重新布局产业等方式走好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让“中国机会”成为“世界机会”。

  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表示,希望各位企业家共同思考如何把企业、社区、政府、智库、投资机构等相关方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碳减排碳中和,既提高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同时提升企业在碳中和过程中的声誉和收益。

  当地时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办期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WBCSD、中国新闻网共同在阿联酋迪拜举办“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活动。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在对话环节,围绕全球碳中和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行动,与会中外企业阐述了各自对这一议题的理解及行动计划。

  智利造纸巨头CMPC集团总裁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塔格莱提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造纸行业为例,他说,我们看到实现CCUS的巨大的机遇,因为我们拥有林地,这些林地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汇,我们在做业务规划和生产方案时也会考虑这方面的发展潜力,会使用天然纤维,加强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使得这个行业更加绿色。

  蒙牛集团执行总裁、蒙牛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程表示,蒙牛正在打造零碳供应链。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蒙牛已开始着手“范围三”(与运营和供应链相关的间接排放)减碳。蒙牛旗下的现代牧业、中国圣牧已率先开展牧场碳盘查和减碳工作,蒙牛也是第一家承诺到2030年实现“零毁林”的中国企业。

  美国贝克休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伦佐 西蒙尼利(Lorenzo Simonelli)表示,该公司已制定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在2019年的基线%,同时也在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化等中企合作,以推广相关技术的应用。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徐宏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只是减排,还包括气候适应以及融合其他重要的ESG议题相结合。例如,构建社会韧性也是阿里巴巴的ESG战略之一。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该公司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车辆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管理,研发多款低碳环保车。比如极氪车型,采用了15%的可再生钢板材料和25%可再生铝合金材料;吉利旗下纯电动品牌吉星预计在2040年达到全链路碳中和。

  星展银行全球企业银行业务主管陈淑珊表示,中国是绿色技术的超级大国,东南亚则有很多的绿色自然资源,因此双方可以强强结合,把中国的技术和创新以及数字化、数据以及云计算等能力与东南亚的绿色矿产资源结合在一起,让整个产业链整个供应链更加的绿色,这一合作关系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

  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汤姆赖克特说,作为一家服务业企业,该公司计划通过差旅优化、电动汽车利用等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发展和净零排放。

  当地时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办期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WBCSD、中国新闻网共同在阿联酋迪拜举办“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活动。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针对企业碳中和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与会中外企业亦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华为中东中亚地区部副总裁汪顺利介绍了华为从节能减排、新兴技术、业务模式可持续性等三个方面发力,实现减少碳排放的做法。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靳军辉表示,该公司构筑了涵盖绿色原材料-包装-低碳物流-拆解回收等生命周期绿色全产业链,还协同上下游共同降碳。

  霍尼韦尔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鹤年(Anant Maheshwari)赞赏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所发挥的领导性作用。他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者和消费国,中国新能源车的生产和使用能够帮助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他表示,霍尼韦尔也在中国不断扩大合资企业规模,目前在中国也在进行可持续航空燃油和绿色燃料等创新。

  KN legal 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克瑟伯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美中两国在能源转型领域可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副总裁马瑞宁表示,达实智能有自己清晰的迈向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和管理创新的方式,这个技术路线就是以数字化的技术来驱动建筑的低碳化运营。

  田成川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今天的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是一次很重要的尝试,是全球知名企业积极响应COP28“团结、行动、落实”主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行动。企业家们在讨论中都认识到,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非常重大的问题,改变人类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面向全球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刻不容缓,在这当中,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对实现全球的减碳目标至关重要。(完)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

  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应该是对称的、数量应该是等量的。但现在的宇宙,却难以找到反物质。

  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通过推动全球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今年以来,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人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规模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规模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和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